构建中国周边传播的新格局——中国首届周边传播论坛综述

2018-04-18|来源:周边传播

如何改变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近而不亲”“亲而不近”的现象?如何实现央媒和周边省份媒体在周边传播过程中的分进合击?周边传播与国家的周边外交战略以及周边经济、周边文化活动如何实现互动增效?

针对上述问题,2018年4月18日上午,来自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学界与业界的专家学者们在中国首届周边传播论坛上纷纷建言献策,真知灼见频出。


一、周边传播理论符合认知规律,顺应国家发展战略

论坛伊始,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首先介绍了课题立项的缘起和研究计划。他说,周边传播概念的提出来自于他对中国国际环境的关切。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长期处于一种“亲而不近、近而不亲”的尴尬局面,因而被美国见缝插针,挑拨离间,肆意寻衅滋事。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我国的对外传播也一直处于舍近求远的状态。具体地说就是,在对外传播的资源投向和分布上,我国的对外传播过于重视对欧美国家的报道和传播,对周边国家的报道和传播则相对不足,从而造成了对外传播的“灯下黑”现象。因此,周边传播理论应运而生。陆地教授认为,凡事都有周边,任何人或事物都最易受周边影响或影响周边,周边是一个刚性与弹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兼具的概念,与国家实力或影响力大小成正反比。周边传播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而且是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不能影响周边就不能影响亚洲,而不能影响亚洲,就不能影响世界。陆地教授提出,周边传播课题应当围绕六大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中国周边传播理论的价值、建构与创新;中国周边传播的现状和问题;中国周边传播格局的突破与创新;中国周边传播的战略与策略;中国周边传播与周边外交、经济、文化的互动;如何实现央媒和周边地区媒体在周边传播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

原国际广播电台台长张振华指出,搞好周边传播,首先是要理解周边。狭义的是沿边;广义的周边是包括延边和邻国的大周边。其次是理解传播的两层意思:一是指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一是指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周边的传播。中国需要营造和谐的周边环境。周边稳则中国安,周边乱则中国忧。因此,周边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力的第一步和首要的舞台,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出发点和依托点。周边传播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一带一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传播战略息息相关。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认为,周边传播理论非常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同时顺应了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石头扔到水中去,波纹是从中心向周边扩散的。信息的扩散一般也遵循这样由近及远、由中心到边缘的规律。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果长期与我们“近而不亲”,势必给域外大国以可乘之机,影响到国家战略的发展。周边传播研究对国家对外传播乃至对外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应予高度重视。他对周边传播理论研究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研究团队要多吸收跨学科的人才;二是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周边传播理论要处理好近邻和远亲的关系,且能够给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更多的建议。

二、周边传播格局亟待重塑,既有传播理念需要创新

海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孔德明指出,周边传播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海南省所在的南海区域战略地位重要,不但在交通上和经济上是中国面对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窗口和前沿,在信息传播上也是面向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前哨。他介绍了海南台近年在周边传播方面的实践和经验,认为做好南海周边传播要坚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理念,在尊重国别差异的前提下,做好文化传播、友谊传播、立场传播。但由于财力有限,投入不足,海南台在西沙群岛的广播电视信号覆盖与周边国家相比并不占优势,在中沙和南沙群岛则基本上没有信号覆盖。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赵鸿洋分享了黑龙江台对俄国、韩国等周边国家的传播经验。他提到,周边传播不但是多元的,也是双向的,不但要重视媒体传播、信息传播,而且要重视经济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旅游传播。在周边传播活动中,既要有目标导向,又要有问题意识,还要有整体和长远布局。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张兴茂在发言中说,内蒙古台在周边传播活动中一直坚持母语化、本土化、合作化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自身的财力有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节目制作能力有限,对外活动偏少,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硬件上的问题,如广播电台只有长波,没有中波。

广东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施燕峰介绍了广东台对香港、澳门的传播经验。广东台在香港已经设立了办事处,在加强节目落地覆盖的同时,非常重视研究香港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的视听喜好,并联合浸会大学完成了一个香港年轻人使用新媒体的市场报告。


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周盛阔指出,在对外传播活动中,“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只有把周边传播摆在首要的位置,才能真正做好周边传播,配合国家的战略发展。山东广播电视台在对毗邻的日韩传播的过程中发现,日韩非常了解中国,只有一些特殊的题材才能够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必须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有效传播,高效传达。目前国家不但需要一个清晰的周边传播战略,各个沿边省份也需要制定一些可行的周边传播策略。

代表广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颜兵发言的覃彤女士在发言中说,从2005年至今,广西台主动配合国家周边外交政策,坚持在周边国家开展周边传播,拓展境外主流传播渠道,开展面向东盟、配合重大事件节点的精准传播,有效拓展并维护了能够影响海外民众的平台。此外,运用国际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一个很好的外宣经验。

西藏日报社副总编辑益西加措认为,全世界的藏族有600多万,分布在境外的有300多万,主要旅居在印度、尼泊尔,讲藏语的国家有不丹、锡金克什米尔藏区。但是,由于对周边传播重视不够,内容和形式单一,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一直没有改变。他建议内地要向在西南周边传播前沿的西藏媒体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内容。

上述地方媒体在发言中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周边传播最有效的方式是就近传播。周边省份的媒体应当而且可以在周边传播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他们纷纷呼吁,应当建立一个央媒和边疆地方媒体分进合击的周边传播机制。具体地说就是:央媒以欧美和远地传播为主(或常态);边疆省份媒体以周边传播为主(或常态);周边国家和地区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或成为国际热点时,央媒和就近的地方媒体都可以传播。那种央媒垄断对外传播、偏重欧美传播和大国传播、重视媒介和信息传播而忽视其他传播形态的观念应当尽快更新或改变,代之而起的应当是日常的周边传播交给周边省份的周边媒体或者周边媒体是周边传播的生力军的观念。

三、周边传播理论有待深化,官产学研应当协力同心

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副局长李智慧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周边外交”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3年10月还专门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因此,陆地教授主持的周边传播课题非常有意义。他对周边传播理论研究提出了四点希望:

第一、坚持国家战略、国际视野;第二、明确周边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第三、重点国家、支点国家的研究要做深做透;第四、如何整合传播资源,如何形成央媒和地方媒体的合力?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发言中强调了三点:周边传播是精准传播,必须要搞清周边国家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然后根据他们的需求生产或提供产品;周边传播是选择性传播,要尽量多地提供包括纪录片、音乐、电视剧、电影等多方面的文化产品,给传播的对象国用户更多的选择;周边传播要内外有别,像“厉害了我的国”之类的节目在对内传播中效果很好,在国外传播恐怕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马黎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棋盘,周边就是金边,就是战略要地,因此,周边传播研究很有意义。但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不但数量众多,而且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巨大,难以建立一个普遍或一劳永逸的传播模式,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一国一策”。此外,周边传播不应局限于一种媒体、一种形式、一种内容,而是扩大传播主体的数量和范围,丰富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中央媒体、地方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多种内容和多种形式的立体化、一体化的传播格局。


原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马为公指出,中国周边传播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世界眼光、能不能对症下药。他认为周边传播理论研究要注意六个问题:第一、如何“精准传播”?第二、如何实现”本土战略”?第三、如何强化“母语传播”?第四、如何强化“内容建设”,实现“有效传播”?第五、如何实现“学”“业”互通互动?第六、如何进行周边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估”?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童兵指出,周边传播研究既是战略研究,也是对策研究,更是前瞻研究。因此,要在研究过程中凝聚人才和资料,形成一个周边战略研究的智库和数据库。


北京师范大学媒体与艺术学院院长胡智锋表示,周边传播研究面对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差异极大的众多国家,不同的对象需要不同的对策,难度极大。因此,这项研究在理论、应用和研究方式三个方面都要提前设计出目标和路径,谋定而后行。


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提出,周边传播理论和应用研究是传播理论的创新,也顺应国家战略的需求,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他提出了周边传播研究的五个关键词:理念、定位、内容、平台、有效,最好能构建一个周边传播模型、周边传播体系,建立一个大型的国家周边传播数据库。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教授、许静教授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查道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朱剑飞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长潇教授、联合大学惠东坡教授、闽南师范大学吴浩浩老师等也在发言或书面发言中对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特别强调了周边传播理论研究需要不断深化和细化、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和学界、业界不断交流、相互借力、合作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国务院部门网站
教育部相关网站
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