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社科领域“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经验探索 ——以中国人民大学 “雏鹰计划”为例

2020-07-17|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支持,也需要加强国家间的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

借鉴“浸润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自2017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利用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前往哈萨克斯坦、越南、以色列、马来西亚、意大利等国开展“一带一路”领袖人才国别调研项目。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领袖人才国别调研系列项目”之一,中哈青年领袖项目(China-Kazakhstan Youth Leadership Program),简称“雏鹰计划”(EYAS Program),是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增进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青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在中国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双方政府开展睦邻友好交流合作的大背景下,双方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一大成果。中哈两国是友好邻邦,拥有超过1700公里的边境线。两国的世代友谊为两国开展各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奠定了基础。项目哈方合作高校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是哈萨克斯坦最优秀的大学,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7日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的。

一、 活动模式

“雏鹰计划”项目为全英文短期交流项目。项目自2017年开始举办,迄今已连续举办三届。每期项目为期14天,7天在北京及中国其他城市举办,7天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及哈萨克斯坦其他城市举办。项目学员经中国人民大学和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选拔共28名学生组成。以讲座讨论、参观游览、社会调研、交流研讨为基本形式。

(一)讲座讨论

讲座讨论模块主要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和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名师为学员们开展两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讲座。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胡祥雨教授讲授“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胡老师从“什么是中国人”的问题出发,向同学们介绍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和近代中国艰辛的探索历程,解答了同学们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许多疑惑。纳扎尔巴耶夫大学Alima Bissenova教授为学员们作了关于“实现中产阶级性”的讲座,通过深度详实的田野调查报告让项目成员们了解哈萨克斯坦社区是如何联合并运作的,并带领项目成员们共同探究国家、社区和个人之间的联系。

除课堂授课外,项目还为学员们提供了互动形式的太极拳、书法等实践学习课程,使学员们充分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二)文化体验

文化体验活动是学员们深入了解中哈两国历史文化,提升学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形式。在雏鹰计划中,学员们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

在北京,学员们游览了故宫,增进了对中国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参观了颐和园,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园林文化;登上了慕田峪长城,领略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悠久灿烂的长城文化。

在努尔苏丹,学员们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文化中心,穿上了哈萨克斯坦传统服饰,体验学习了哈萨克乐器,品尝了多种多样的哈萨克传统美食;参观了阿兹来提苏丹大清真寺,领略了源远流长的伊斯兰文化;前往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欣赏古代哈萨克人的智慧结晶。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学员们切身感受了中哈两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对两国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知。

(三)社会调研

社会调研是“雏鹰计划”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调研,学员们可以深入到两国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中,通过实地参访、学习探讨深刻了解两国政治经济运行方式,为未来加强两国合作和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实践积蓄知识、开阔视野。

在北京,学员们分别前往人民日报社、君合律师事务所、腾讯公司开展调研。详细了解了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的日常运转机制和人民日报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最新发展;通过律师们生动的讲解,对中哈两国“一带一路”合作的相关法律问题形成了初步认识;解了腾讯公司的理念、愿景与发展历程,并现场体验了微信等软件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在努尔苏丹,学员们参观了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展馆。通过参观,学员们对哈萨克斯坦重视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深入的了解。学员们还参访联合国驻哈萨克斯坦代表处,了解联合国实习及工作职位的申请途径、联合国在哈萨克斯坦的工作内容以及他们个人的经历。

调研结束后,每组同学分别展示了调研的成果,分享了调研所见所思所想。学员们就调研的成果展开了深入讨论,特别是比较了中哈两国在相关领域的异同,在比较中互学互鉴。

(四)交流研讨

在交流中增进理解,在交流中加深友谊,是项目设计的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在项目活动中,设计了一些交流研讨的环节。

在北京,学员们举行了中哈旅游交流年策划大赛,由学员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策划案”。在努尔苏丹,学员们分组进行了终期汇报。双方同学以“领导力与国际社会”为主题,回顾了项目亮点,分享自己在项目中的收获,提出了对中哈青年领导力建设的思考,以及在“一带一路”合作背景下深化中哈关系的期待。

在紧张的日程中,项目穿插了很多的游戏、包饺子、过生日等妙趣横生的“小菜”,不仅使学员们丰富了紧张的学习生活,也为学员们建立深厚的友谊搭建平台。

二、活动效果

“雏鹰计划”项目通过讲座讨论、文化体验、社会调查交流研讨等基本形式的活动,以中国人民大学与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为基点,诠释了项目“两国多城、古今概览、文化互鉴、人民相亲”的内涵。

(一)增进了学员对两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等国情的了解

在项目中,学员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化体验活动,切身感受了中哈两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项目学员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硕士生任贺贺在参观哈萨克斯坦著名景观不拉贝后,曾作诗,“青青贯寰宇,岑岭起平川。仰见仙家处,俯推奇水前。去来人有替,往复景无迁。两域情多似,闲观一缕烟”。

同时,学员通过对两国政府机构、媒体机构、法律机构、公司企业、科技场馆等各类社会组织的参访考察,对两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了深刻理解。学员在这些活动中也开阔了视野。

(二)提升了学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

在项目短短的两周时间里,共为学员举办了7次讲座,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为学员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了解课外知识的机会。

(三)提高了学员社会实践能力

项目实施过程中,学员不仅直接参与各项活动,而且也参与到活动的各项策划、筹备、组织和宣传活动中,真正使活动成为学员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

(四)使中哈两国青年建立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间交往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基石。青年是两国的未来,青年之间的交往对两国未来的发展与合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两国学员共同学习,共同参加活动,共同交流研讨,特别是在“过生日”、“包饺子”、“做游戏”这样的课余活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项目学员冯欣悦所言,“此次游学虽然只有短短两周,但大家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在对方身上发现了更多的共性而非差异。尽管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知识储备等如此不同,我们却可以亲密无间地相处和合作。作为青年人,我们理应寻求多种机会和渠道合作,承担起青年人的责任,活跃于国际社会”。

(五)使学员深刻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为中哈两国实施“一带一路”合作储备了力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员们亲身了解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真实情况,在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地方亲身感受那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在社会调研中发现和感知中哈两国的既有合作成果和蕴藏的无穷潜力。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都促使学员去深刻理解和思考“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和未来方向,坚定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信心,促使他们更好地为推动和落实“一带一路”合作贡献力量。

三、项目经验总结和推广

(一)把项目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并拓展项目开展的范围

此类项目是提升青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友谊、培养“一带一路”规划实施发展力量,最终促进“一带一路”规划开拓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应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同时应鼓励国内更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进来,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拓展与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类似的项目,从而夯实“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民间基础。

(二)与时俱进,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和国家发展不断更新项目内容

“雏鹰计划”项目是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发展需要的青年学生交流项目。因此,其内容必然要根据国家的发展情况和“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加以更新。如2019年项目在北京的活动主要聚焦媒体发展、新社交方式以及法律政策;在努尔苏丹的活动主要聚焦国际组织在哈萨克斯坦的运转和科技发展。这些活动都是根据两国的最新发展和“一带一路”合作的需要加以策划并组织实施的。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一定要注意项目实施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以及与国家需求的契合性。

(三)设立“一带一路”青年交流发展基金,促进沿线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为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间的交流,建议设立“一带一路”青年交流发展基金。基金由沿线国家共同承担。各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均可申请,并设立专家组评审。主要用于鼓励和支持类似于“雏鹰计划”的短期青年交流项目以及沿线各国留学生在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交流学习。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 韩飞



国务院部门网站
教育部相关网站
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