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挥洒热情与汗水,贡献玉林力量——玉林教育系统助力凉山打赢脱贫攻坚战赴凉山支教

2020-09-18|来源:玉林新闻网

2020年秋季期开学了,博白县中学的4位老师、玉东新区玉东小学的2位老师接过接力棒,踏上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支教路,这是玉林市派往凉山支教的第三批队伍。

2019年8月,教育部组织凉山教育帮扶行动助力凉山打赢脱贫攻坚战,依托“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校长学员及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在全国组织教师赴凉山支教。玉林市积极响应,自2019年秋季期起,组织博白县中学蔡东云校长工作室、玉东小学陈菁校长工作室选派支教老师,目前累计派出支教队伍三批,支教老师16人次,在凉山大地挥洒支教热情与汗水,奉献力量,帮扶当地教育事业,为此,教育部特地致函表示谢意。

满怀情怀与梦想,主动请缨到凉山支教

到凉山支教,工作室的成员老师都很积极主动报名参加。首批6位支教老师,蔡东云校长工作室选派三名骨干教师代表顾梅、廖月友、宾毅,支教的学校为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陈菁校长工作室选派玉东三小骨干教师林波秀、吕玲玲、张丽梅,支教的学校为德昌县第二完全小学。

博白中学蔡东云工作室专家在普格民中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

顾梅是北流中学的副校长,报名去支教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支教是年轻人做的事情,她去凑什么热闹。“支教,奉献自己的爱心,尽自己能力去服务和影响贫困山区的孩子,托起贫困山区孩子的希望,一直是我的梦想,个人梦与中国梦,梦梦相连。

2019年8月30~31日,带着嘱托、肩负重任,满怀着炽热的支教激情,他们花了两天的时间,辗转一千多公里到达凉山。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共325位教师齐聚凉山,参加教育部举行首批凉山支教教师研修班暨凉山教育帮扶行动动员会。

起初,他们以为是到支教学校上课,后来才知道,上课只是一方面,主要是带团队,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技术,引领教学方法和管理,帮助学校找准发展瓶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带动教师队伍成长,这样才达到支教的最终目的——变“推车”为“造车”,变“输血”为“造血”,如此一来,即使他们离开了,也能留下一支有着灵活办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科学管理手段的队伍,他们才是普格教育未来的不竭源泉!

挥洒热情与汗水,为支教学校“造血”

去之前,支教老师都做好了学校条件艰苦简陋的心理准备,去到后却看到,学校硬件设施好,建筑新、塑胶运动场,教室都配备有白板一体机等多媒体设备。“他们的设备甚至比我们的还要好,引进的教学软件比我们的还要新。”看到支教学校的现代化设备,这让玉东新区第三小学的支教老师连连感慨。但是,经过调研后,他们发现学校师资参差不齐,学校老师几乎不使用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依旧采用传统的上课方式,把白板当成黑板用。

6位支教教师组成的两个团队,各自开展摸底调研,全面掌握学校的情况,摸准在教学、管理、教研、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瓶颈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组建德育团队,提炼形成“乐雅”校园文化品牌,带动课组老师成立团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玉东三小三位支教老师,不仅担任班级教学工作,还担任领导班子参与到学校的行政管理中来。爱钻研教学软件的吕玲玲,对全校老师甚至县里其他名师工作坊的老师开展教学软件基础应用能力校本培训,提升当地老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水平,让大家熟练掌握白板使用率。

玉东三小三位支教老师融入支教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与学生共同表演文艺节目

玉东三小三位支教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当地学生合影

全国科普日,支教老师开展活动进行宣传

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是普格县规模最大的一所初中,近100个班,有学生四五千人。在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支教的其他老师,在了解校情、学情、生情后,建议并帮助学校推行候课制度,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大力推行年级管理,调整升旗时间,做好传帮带帮助新老师成长等。

支教老师与普格县民族中学开心合影

因为他们的到来,给学校带去了活力、希望,得到受援学校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她们的专业素质强,执行力也特别强,最可贵的是敬业爱岗,乐于思考学习,主动承担工作的精神。”德昌县第二完全小学校长黄娅丽评价道。

支教路上苦中作乐,贡献玉林力量

博白县中学老师吴川平,是第二批支教的教师,如今作为第三批支教老师再次踏上凉山。“心里就是有着支教的情怀,所以我要去。”电话里,传来她边说话边喘气的声音。原来此刻她正在支教学校,由于当地海拔高,学校又位于山顶,每次爬坡她都喘大气。她告诉记者,选择再次来支教,是因为自己已经熟悉支教学校的情况,来到就能够快速开展支教工作,“帮助学校教育发展,不是一次两次支教就能完成的,支教工作需要延续性、持续性,老手可以节省更多时间。”

支教老师给支教学校上示范课,带动该校老师营造听课、评课的氛围

由于学校内没有校医,又在山顶中,早有经验的吴川平都会带足藿香正气液、感冒灵、祛湿清热药等治疗药品。黄瓜皮、萝卜干、空心菜、清水粥……吴川平一一细数着这些家乡的味道,语调也变得高亢起来,“家人正在寄这些特色咸菜过来,以慰我的思乡之苦。”

当地的饮食好麻辣,重油重辣重口味,对不吃辣的支教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每批支教老师初到的那几天不适应,出现拉肚子情况。支教期间,在普格县支教的顾梅老师受麻辣饮食影响,一直咳嗽,整个支教期间一直在服药,经常爬山,膝盖还会痛。在德昌县支教的林波秀,同样不习惯麻辣饮食,由于当地湿气重又不吃辣,全身长湿疹,常常痒得睡不着,吃了一个多月的药。回到玉林后,两位老师都用中药治疗调理了一段时间,才治好湿疹、咳嗽。

即使不适应,但支教工作却不曾被耽搁,她们不畏困难,深入调研、深入课堂,帮助支教学校有条不紊地开展各种活动,尽己所能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玉林的贡献。

国务院部门网站
教育部相关网站
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