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促民心相通:医疗共建 仁爱无疆

2019-04-24|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多年来,北京市积极发挥首都民间外交资源优势,支持社会组织、企业、高校等力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援外医疗、志愿服务、文化旅游、经贸合作、公益捐赠等领域的民生合作项目。“爱心山地车”、公益电影项目、援建学校、向沿线国家派出中国青年联合国志愿者等,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这其中,一支支不畏艰险的“白衣天使”队伍不仅妙手仁心救治患者、用51年延续不断的坚持实践了医者对职业和人类生命的神圣承诺,更用爱浇铸起友谊的桥梁。

从1968年6月北京市向几内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至今,北京市援外医疗已有51年历史,中间从未间断。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北京市累计向几内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派出51支援外医疗队,其中有11名医疗队员长眠于受援国。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一批又一批援外医务工作者为当地百姓消除伤痛,被誉为“中国白求恩”。

无坚不摧 深入抗击埃博拉第一线

2014年2月,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悄无声息地降临在西非国家几内亚,短短数月,疫情迅速蔓延到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国家。埃博拉病毒传播方式迅速、致死率极高,短时间内造成数千人死亡,一时间整个世界谈“埃”色变。此时,由北京19名医疗专家组成的医疗队奔赴几内亚执行援非抗“埃”的任务。这是北京市派出的第24批援几内亚医疗队。

“如果我们不来,上一批医疗队就不能回去。我们必须有医疗队员在那里!”第24批医疗队队长王振常说。2014年8月16日,王振常带领首批10名队员抵达几内亚与第23批医疗队进行交接。此时,正是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候,几内亚更成为其中的重灾区,一些国家纷纷从非洲大规模撤离人员。

中几友好医院是援几医疗队的工作地点,是中国政府2012年在几内亚援建的,作为几内亚三家大型综合医院之一,为当地民众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在本次埃博拉疫情中,中几友好医院成为重灾区,最早一批埃博拉患者就是在这家医院进行诊治,短期内造成六名医护人员死亡,医院的一些科室陷入瘫痪,帮助医院全面恢复医疗工作,加强埃博拉防控成为医疗队的首要任务。

“进入几内亚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埃博拉相关防控工作,一定要深入疫区调研,一起参加WHO西非疫情例会,编写疫情分析报告,为中国政府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援助项目提供依据。”王振常说。

2014年12月至2015年,医疗队接受国家指派任务,与国家卫计委的埃博拉防控专家组一起,计划共同对一千名几内亚相关人员进行公共卫生培训。在埃博拉疫情肆虐情况下,医疗队冒着高暴露风险,克服场地简陋,设备缺乏,交通不便,语言交流障碍的困难。没有投影幕布,就找床单。培训中经常停电,就随身携带沉重的蓄电池,就这样先后在几内亚全国进行了30余场,完成近1700人埃博拉防治培训工作,超额完成国家任务。

“他们接受培训后观念发生了改变,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能够采取更加合适的策略,对几内亚疫情的控制及今后传染病的防控都非常有意义,得到了几内亚总统高度评价。”王振常说。

北京市“光明行”白内障义诊手术专家为安提瓜和巴布达民众治疗

多种形式 用爱浇铸起友谊的桥梁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市援外医疗工作形式更加多样,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的新格局。向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派遣短期专家组,重点开展神经医学等重点学科的帮扶和人才培养工作。在安提瓜和巴布达、牙买加实施近千例“光明行”白内障义诊手术,开展眼科专业培训和交流。在几内亚中几友好医院选拔重点专业优秀几方人员,与医疗队相关专业专家形成“一对一”指导关系,最终使骨干学员发挥种子作用带动科室其他人员水平提升。自筹资金,创新开展几内亚医务人员来华长期培训项目,邀请10名几内亚医务和管理人员来华学习汉语和医学专业知识,使他们成为具备良好中文交流能力、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医疗技术能力突出的友谊桥梁。承担为缅甸先心病患儿进行手术的“爱心行”活动,这场跨国爱心活动,对缅甸患儿及家庭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推动了中缅两国民心相通。

2018年5月26日,我国与布基纳法索正式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北京市仅用一个多月左右时间,完成了复派首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的组建、培训、物资准备和派出工作,有力地配合了国家总体外交工作。

“医生不是营生,不是为了挣更多的钱,是源自于医生的情怀和初心。”这种信念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北京市援外医护人员的心中。2018年,在北京向几内亚派驻医疗队50周年之际,6名北京医生首次以中国志愿医生的身份前往中几友好医院开展以儿童神经外科疾病诊治为主的“精准”医疗指导、手术、培训等援助工作。在手术室简陋、显微镜陈旧、手术器械耗材匮乏、药品紧缺等巨大困难面前,中国志愿医生迎难而上。

北京市援外医疗队医疗专家指导几内亚医务人员开展手术

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医疗条件较差、设备短缺、病房简陋的现实,北京市在中几友好医院建立重症医学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和汉语培训中心,开展重点学科帮扶和人才培养。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捐建了“显微外科培训中心”,将特多圣费尔南多医院打造成特多全国和加勒比地区顶尖的神经外科中心。这些中心的建立,有效改善了受援国的医疗环境,提高当地的医疗健康保障水平。

半个世纪里,北京市援外医疗队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对口项目等各种形式为受援国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1600余名社区医务人员,10多名医学专家),带动了重点医疗学科和专业的发展,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数量居全国其它援外医疗派出省份首位。

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白衣天使”外交深得人心、广受赞誉。北京市驻几内亚医疗队和公共卫生专家组的工作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几内亚总统和当地民众等国际社会和华人华侨的高度赞扬和认可。援几内亚医疗队和队员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各种荣誉,包括全国援外医疗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最美援外医生”等。第23批北京市援几内亚医疗队因在帮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联合国2015年度“南南合作奖”。第24批、第25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王振常、王宇分别获得了由几内亚总统孔戴颁发的几内亚共和国勋章和总统大骑士勋章。

北京市援外医疗已成为首都民间外交一张靓丽的名片,不仅彰显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更巩固了中非传统友谊。

国务院部门网站
教育部相关网站
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