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1|来源:中国教育报
观点提示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力量贯穿人类社会生存和演进的始终,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也远不止于一句文化口号,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中华文化虽历经深重灾难却依然赓续焕发出勃勃生机。
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与历史命运相搏的顽强韧性和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生命力。“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精神”等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世界赞叹不已。中华文化的自信在于坚信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中形成和支撑着我们一路走来的中华理念、中华精神、中华气度和中华神韵, 既葆有传统文化的古老辉煌,又继承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如同星辰亘古不熄,中华文化影响力同样恒久致远。
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在于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中华文化自信既是依靠着我们的伟大传统,更是面向时代、面向未来。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秉承“唯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唯希望也,故进取,唯进取也,故日新”的精神,“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毛泽东思想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的现实斗争,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第一个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优良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重大战略构想,让中华和合文化熠熠生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创新与发展,体现了“发展变化”“民本”和“自强不息”等重要精髓。科学发展观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升华和创新,展示了新世纪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精神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同时又结合新时代条件加以发扬光大,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使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大作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文化的内涵不断补充、拓展、完善,其当代价值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充分弘扬。
无论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还是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无论是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还是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利用一系列外交场合呼吁各国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传递了中华文化的超越性关怀,传扬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努力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建构更加开放、公正和有效的世界秩序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也为21世纪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坚信,随着中国再次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将不断书写引领世界发展的新坐标,中华文化自信的内涵必将日益丰富,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必将日益彰显,中华文化必将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