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4|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张秀英
2019年5月15日,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正式开幕。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相聚一起,共谋和谐发展之道,共商如何破解“时代之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起“文明力量”。
文明与文化是一对互通的概念。文化一般指称人创造的活动成果,文明一般指称人使用成果的方式和水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反映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最终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世界性系统整体的历史事实。这既是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整体特点的反映,也是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方法论原则。
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可以说,没有文明的交流,隔阂与误解就难以消除,冲突可能进一步加深,民心相知相通也难以获得实质进展。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导致的一体化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力图克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内在矛盾和严重弊端,为解决这些重大国际问题做出努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旨在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建构相互合作、公平竞争、和平发展的新的世界格局,逐步实现人类对和谐共存的美好世界的愿望。但是由于利益诉求、价值观、历史传统等等的不同,各民族国家之间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和谐相处,成为一个整体。因此,需要各个民族国家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认识到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整体特点,主动摒弃一己私利,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主席也在多个国际会议演讲中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
文明的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客观现实。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生长起来的各国文明,体现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各有千秋、各具姿容。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壮大,增强了整体性。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要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者: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