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变局视域下全球人文交流走势及特点

2019-08-08|来源:光明理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不仅表现在非西方国家群体性崛起所带来的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国际格局调整上,还体现在社会思潮、文化观念、心理结构特别是人们的国际秩序观、时代价值观、哲学发展观的变化上。

人类文明图谱正在从工业文明向信息和数字文明转向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大幅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赋予了全球跨文化交流更多的手段、渠道和动能。人类文化生活变得更丰富多维和复杂多变,全球人文交流的广度、深度、强度、速度和多维性、复杂性、影响力和潜在增长点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世界正在进入以数字技术应用为代表、以网络为载体的“数字文明”时代。过往的工业经济模式要求劳动者具有集体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纪律性,而数字经济环境下则对人的个体性、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应,人类文明形态正在从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化、程式化、机械化,向现代信息文明时代的个性化、差异化价值取向发生转变。

在信息多元芜杂的时代,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更倾向于依赖自己的经验、情感和信仰作出判断,一定程度上易于形成封闭而独立的“信息茧房”或“资讯回声室”,有时甚至滋生情绪化或非理性的“后真相”现象。也就是说,相对于事实与证据,公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变得更为重要,网民更倾向于在虚拟网络空间寻找真实存在感。如何更好凝聚共识、争取人心,进而提升国家公信力和文化软实力,成为数字时代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成为国际共识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流取向,世界文明秩序笼罩在西方文明中心论之下。时至今日,以美欧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的强势文化,在文化价值、思想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仍然处于优势位置,国际人文格局依然呈现西强东弱之势。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经济危机久拖不决、自身社会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外来移民异域文化持续输入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等内外因素冲击和影响,美欧国内政治、社会、文化和身份认同等出现深刻变化,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动摇,美国的种族“大融炉”向文化“马赛克”演变,欧洲不少民众对社会支柱性信念提出质疑、对现有体制失去信心,迷失前进方向。随着认知的混乱和共识的难寻,美欧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出现危机,身份主义政治盛行,文化虚无现象加重,反移民、反建制、反精英、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异军突起。

这种国内价值观焦虑、散乱和迷茫映射到国际层面,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更加倾向于用逆全球化的文化排外主义应对多元人文国际格局发展,出现了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合流,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合流,种族主义与霸权主义合流的现象。一方面,他们高举“意识形态终结”“历史的终结”等旗号,强推所谓“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对他国进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全球主义的渗透和植入。文化霸权主义及其秉持的一元化逻辑加剧了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的张力,威胁着人类文明多样性。

与此同时,反对和抵制西方文化一元化作法,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已成为各国人民越来越强烈的呼声,保持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日益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成为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文化隔阂、文明对立、族群冲突等问题不断对现代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冲击,国际社会亟须增强对人类文明的责任感,探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对话,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共建“一带一路”文明之路:擘画人类文明未来图景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造福世界。作为一项促进各参与国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建设实质上是一项“人文互联互通”的世纪工程。每个文明有机体,既呈现出自身鲜明的文化个性,又与周边文化互联沟通,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一条相互联通的文明之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共建“一带一路”文明之路以促进民心相通为目标,以推动文明互鉴为抓手,通过人文交流将各参与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推动形成一条多元文化深入对接的文明大通道,为人类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文明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的人文内涵,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纽带。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人文交流坚持元首外交引领、高端互访带动、高端机制示范、双边多边结合原则,逐渐搭建起一个多元开放、多主体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路线图日渐清晰,内涵、外延充分拓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增强。共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驶入快车道,交流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内容之广、信息传递之快前所未有。随着“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扎实推进、亮点纷呈,在交流中拉近民心距离,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民众的积极参与,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了民意基础、筑牢了社会根基,也为沿线各国民众友好交往和商贸往来带来了便利和机遇。“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柱。未来,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性将日益上升,并因此迎来更加精彩可期的人类文明发展前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系统规划设计‘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研究”[18VDL001]和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北京文化‘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战略路径研究”[18JDZGA003]阶段性成果)

国务院部门网站
教育部相关网站
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