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2|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以大国身份开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外交,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走出了一条与历史上传统大国不同的外交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的思想渊源。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中国有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既以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以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俗等主体形式流传并发挥影响。几千年连绵不断的独特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历史长河中起着教化民众、激励民心、凝聚民族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将传统文化精髓视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共鸣点,能够增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底蕴,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奉献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倡导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出自儒家经典文献《礼记·礼运篇》,用以描述古代先贤追求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共享,选举品德高尚、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的大同世界。“天下”的观念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仅是一个与王朝疆域范围相关的地理概念,而且是一种与“家”“国”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寄托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崇高的政治理想与道德信仰。在中国古代的王朝兴衰、更迭中,中国的“天下”观念始终焕发着生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强调的是运用内在道德修养的力量,通过文明教化去实现天下太平的目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抒发的是中国人的济世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承载的是负责任的共享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诠释的则是普通人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意识。
近代中华民族遭遇危机,“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成为中国人求强御辱的思想武器。康有为在其所著《大同书》中,设计了大同世界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描绘了“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理想社会。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也将“天下为公”作为奋斗目标,他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民有、民治、民享的西方思想相融合,创立了“三民主义”,提倡建立全体人民作主的“公天下”。“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天下为公”从古至今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一脉相承。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天下为公”的情怀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国家和民族的富强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对外关系中,“天下为公”的理想体现为超越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体现为中国外交始终致力于与同世界各国建立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致力于支持世界人民的正义事业。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中国外交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使命,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正是“天下为公”政治理想在国际关系中的发扬光大。“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作为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中国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基因的世界意义,着力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优势转变为国际话语权的优势,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追求和而不同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和”,古代传统典籍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西周末年的思想家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万物由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而成,无差别的单一事物不能产生新的事物。《左传》中记载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意思是像一曲美妙的乐曲一样和谐动听,强调多样性的统一。老子主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同样将“和”视为万物对立统一达到的和谐与平衡。《中庸》中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天地各得其位、万物生长繁衍的境界称为“中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将“和”看作是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孔子还在前人有关“和”与“同”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尚书》中则记载有适用于国家间关系的“协和万邦”立场。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因素比“天时”、“地利”更为重要,体现出对“和”的高度重视。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和”,包含和谐、和平、和合、调和等多重内容,既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和价值标准,又是中国人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手段和方法,进而演化成为中国人处理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
“和”的核心是和而不同。“和”意味着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意味着协调不同的人、事、物,使之达到和谐均衡。“和”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非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和”与“同”体现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和”是保存差异和个性的对立和谐,“不同”之间求“和”,不是强求一致,而是要在承认多样性、矛盾性的前提下找出统一性,找出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进而求同存异,真正达到“和”的境界。
中国“和”文化贯穿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财富。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从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到建设和谐世界理念,都是对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而不同的理念已经融入中国的外交政策,奠定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善于将和而不同的理念注入中国的对外政策和策略中,向世界各国推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世界意义,用“和”文化打造中国的国际形象。“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重视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道德型文化,道德观念、道德理想占据重要地位,不但体现在个人的道德修养、行为规范上,而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延伸到治国安邦和国家间关系中,成为判断是非的最高标准。
春秋时管仲将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推崇国家的伦理道德基础。孔子和儒家重视仁、义、礼等道德价值。孔子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儒家认为,国家实行仁政,统治基础才能稳固,只有仁政才能使天下人心悦诚服。“义”是道义,正义,儒家主张以义制利。《论语》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人们“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用道义去限制对利益的追求。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一者也。”“礼”是社会的规范、秩序和法度,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是不可缺少的。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荀子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诚信也是备受儒家推崇的基本道德规范。儒家认为,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治国安邦之道。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等道德信条。汉代的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伦理规范的“五常”,使“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将个人的品德修养看作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基础,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利益融为一体,极大增强了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文化的延续性。在个人层面,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整套指导人们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从而实现与他人、自然、世界的和谐相处。在国家层面,传统文化将道义、公平、正义、文明等价值观作为规范国家行为的标准,提倡“以德化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古代中国历代王朝与邻国的外交实践,大多是以仁义宽宏推行怀柔政策,兼收并蓄、慎战避战。新中国成立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仍然从深层次影响着中国的国际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渊源。中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塑造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重感情、讲正义、守诚信的伦理道德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亲力亲为开展元首外交,在一系列重要的演讲和讲话中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与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结合起来,展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深邃的哲学内涵。习近平主席指出:“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上述阐释极大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了解,展现出中国领导人为人民谋福,为国家负责,为世界担当的博大情怀,将正确义利观确立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价值取向。同时,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经过现代性的发展,焕发出新的时代意义,符合当今国际社会追求公平、正义、平等、秩序的潮流,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文化内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面对当今世界发展的困局和现代文明深层次的精神危机,中国外交积极推动中国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在中国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从而为完善全球治理、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