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文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2018-12-10|来源:中国文化报

刘跃进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认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有着丰富坚实的历史依据和深刻久远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人文精神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24日召开的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列举了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的15项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认为,上述论述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全面概括。这些核心思想理念,全面体现在中国人的处世方式、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方方面面,充分展现出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广泛凝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经验、生活智慧,深刻包含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

从上述论断中不难看出中华人文精神的特点: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价值,强调多元一体,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整体思考,注意到万事万物的密切联系,讲究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这便与近代科学更多关注“真”而忽略“善”,更多关注现实而不计后果颇有不同。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强调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合作理念,这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竞争法则有着本质区别。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重视善良的秉持、孝悌的恪守和礼义的遵从;向来鼓励勤勉、求实与创新;向来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向来尊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这些深邃的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二、中国古代以文化天下的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育了华夏儿女,也对周边国家乃至欧美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世界文明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我们应当广泛宣传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地区的浸润、抚育,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两千年前,孔子的著述及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春秋》等,就已传入朝鲜半岛。公元3世纪以来,高句丽与百济太学的贵族子弟,在太学之中接受儒家经典教育。8世纪末,新罗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科考内容也以儒家经典为主。自唐贞观中期至五代中期的300多年里,新罗先后派遣过2000多名留学生,系统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典章礼仪、文学艺术、天文历法。从《奎章阁图书中国本综合目录》等韩国现代书目中,可以看到中华典籍在朝鲜半岛留存的踪影。

中国文化往往通过朝鲜半岛,再传到日本。这在《旧唐书·东夷传》中有详细记载。日本曾多次派遣唐使前往中国,“请儒士授经”。很多人在回国时,“尽市文籍,泛海而还”,从中国带走了大量汉文典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早就传到欧洲。法国安田朴编纂的《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告诉我们,17世纪以来,英、法、德、意等国的图书馆也收藏了大量中华典籍。在这个时期,很多中华典籍中的一些典故甚至一些著作也开始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蒙书《明心宝鉴》就较早被翻译到西方。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很多有识之士发现,东方文化可以将国家精神意志、民族文化理念、社会责任意识、道德修养追求等内化成为个体的自觉,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隔阂、对立,弥合国与国、族与族、家与家的分歧,具有化解矛盾危机、整合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这就再一次证明,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要义是以文化天下,物尽其理,人尽其能,而不是诉诸武力解决问题。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重视传统文化的启示

中华文化虽然历经磨难,但迄今依然生生不息,发挥着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等不可或替的重要作用。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部署,其中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其中重要内容。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各行各业都要以此为准绳,深入基层,将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拓展到社区。过去的邻里之间非常亲近,而今,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而邻里之间的交往却越来越疏远,以致老死不相往来。通过这种讲座,传播知识,联络感情。现代的问题是各个社区不平衡,高档社区人才济济,一般社区可能没有那么多的专门人才,就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当然,在制度上也应当给予相应鼓励。

第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拓展到厂矿。过去的工厂现在多已变身为公司,很多大的公司强调公司文化,其实大多很空泛。公司文化,可以引入传统文化教育。从事企业的人都知道,市场需要培育,文化市场同样需要培育。基层是一个社会的细胞,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的巨大市场。

第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拓展到所有教育机构。现在中小学生加大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分量,但是往往限于教材。其实,还可以举行各种讲座。有的时候,这种讲座会对孩子产生终生影响。

第四,将中华民族文学经典的讲座列入综合性大学中文系教学计划。我们民族院校文学系除开设各民族文学经典课程外,通常还安排汉民族文学经典阅读课。反观一些综合性大学中文系,似乎没有太多院校开设民族文学经典课程。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第五,增强文化自信,改变过去一切以西洋马首是瞻的积习。西方当然有很多好的东西需要学习,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封建糟粕与优秀传统并存,轻易的否定与简单的肯定,都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为此,我们必须放平心态,既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食洋不化,不仰视,不俯视,气淡心定,文风平和。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回归传统,回归正途,同时又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容得下各种各样的方法。我们必须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面向当代,扬弃继承。只有这样,才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 

国务院部门网站
教育部相关网站
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