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合作传播增强“一带一路”软实力

2019-01-28|来源: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吴兢

引子

软实力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力。其间,媒体应该有所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从单一合作到多元合作、从浅层合作到深层合作、从短期合作到常态合作、从双边合作到多边合作,国际合作传播日益精细化、平台化、长效化,推动了情感共通、认知共鸣、资源共享、标杆共建、品牌共塑、中外共赢,扩大了“一带一路”海外朋友圈,唱响了“一带一路”全球大合唱。

软实力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力。习近平主席在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贺信中明确指出:“媒体在信息传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媒体应该有所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不仅中国人要讲,也要让外国人讲,还可以中外合作来讲。近年来,联通联动、共建共赢的国际合作传播模式不断推进,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突破文化壁垒、打通交流瓶颈、推动民心相通,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唱好“一带一路”大合唱,增强“一带一路”软实力,日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跨文化传播面临新考验

自2013年秋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热烈响应。推动“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之中“民心相通”是关键点、着力点,也是难点。面对复杂国际环境、多元文化背景、不同历史认知、多样现实诉求等情况,“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传播成了一条“短板”,面临一些新考验。

“有色眼镜”带来无端猜忌

中国动手干,西方动嘴评。“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之日起,就被放到西方世界的“聚光灯”下。有人故意贬损:“一带一路”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有人乱扣帽子:中国正借助“一带一路”推行“新殖民主义”;有人总是把“一带一路”当“靶子”,随时用来挑起“中国威胁论”;有人惯用冷战思维,无端指责“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些固有偏见、无端猜忌和故意指责,此起彼伏,不断翻新。可以说,西方一些势力从头到尾带着“有色眼镜”,把“一带一路”倡议放在“放大镜”下挑刺、摆在“显微镜”下找错。这些现实情况,都给“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传播带来持续不断的挑战。

认知差异造成“交往壁垒”

当前,“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已经覆盖亚欧非拉,扩容至10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发展轨迹、历史变迁等不同,与中国的关系状态不同,对中国的了解、感受、评价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真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容易造成陌生感、防备感、抗拒感,对外来文化因不了解而产生抵触甚至恐慌心理,从而竖起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壁垒。具体到“一带一路”倡议,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认知偏差、理解误差、期待落差等问题,影响了参与国受众对我国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

经济需求影响“文化牵手”

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减缓。各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本国事务的重中之重。基于自身经济现状、发展水平、社会需求等考量,很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的初衷与重点,都在于经济互通互惠,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更积极主动,对文化交流传播则往往“慢半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正从经济交往独大向全方位交往扩展,文化、艺术、教育、公益等领域迎来更广阔的合作机遇。

国际舆论依然“西强我弱”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全球舆论对“一带一路”的积极情绪占比,由2013年的16.5%提高到2017年底的23.7%。但从总体看,“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远未改变:中国真实面貌和西方主观印象呈现“反差”,信息流进和流出存在“逆差”,软实力和硬实力出现“落差”,在国际上有理说不出、说了也传不开的状况仍然存在。这也导致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的不少报道较为消极。目前,借助互联网的兴起,西方传媒不断升级传播观念、传播手段,巩固自己的国际话语权。这也倒逼我们加大国际传播,构建新的传播体系,打造新的舆论格局,讲好中国故事。

国务院部门网站
教育部相关网站
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