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长河——唐代诗歌与文学》

2013-08-15|来源:中国国学中心编 人民出版社系列读物

唐代诗歌与文学

魏晋时期出现了以“三曹”和 “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 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 父子三人;“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踽、应场 、 刘桢。他们继承了汉以来的乐府诗传统,通过诗歌的形式,反 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困苦。此时期的诗文普遍展现了辞情慷 慨、清峻刚健的风采,故李白赞誉“蓬莱文章建安骨”,鲁迅称之为“文学自觉的时代”。可以说,社会的动乱为“建 安文学”提供了丰富、广阔的表现内容,激烈复杂的社会历 史变迁,激发了作者的思想和诗才。 魏晋乱世之际,战乱频仍、政局动荡、门阀横行,导致 中央集权瓦解。此时期人们对儒学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出现 了一股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家寄情于山水,崇尚隐逸,以 玩世不恭的态度反抗封建的束缚,追求个性的解放,形成了 所谓的“魏晋风流”,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 戎、阮咸合称“竹林七贤”,为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玄言诗兴起于西晋末年,盛行于东晋,是一种以阐释老 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代表诗人有孙绰、许询、 郭璞,还有部分出家人如支遁、鸠摩罗什、竺僧度等。总体 而言,他们的诗追求超脱飘逸的境界,借“寄言上德,托意 玄珠”,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玄理的领悟。玄言诗初 期以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文学性颇受 质疑,后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哲理,不仅避免了直接说理 的枯淡寡味,还促进了诗歌之“理趣”,并催化了山水诗的 出现。晋宋之际,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逐渐占领诗坛,并由 谢朓发扬光大最终取代了玄言诗。山水诗的兴起,前继玄言 诗而后启唐诗,成为中国诗史上一个著名的过渡阶段。 唐代文学的繁荣,有其特殊的社会基础和时代背景。唐 代实现了空前规模的统一,经过唐初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 唐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昌 盛、思想开放、文化活跃的帝国——这些都为唐文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宽容的环境。经过了魏晋南北朝这个“文学 自觉”的时代,文学得到了充分发展,文人的创作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尤其是唐王朝国力强盛,加之对外来文化采取的兼容 包容的态度,使佛教汉文化和其他文化得以交融,也使得唐人 的生活方式、文艺品位、文学形式都受之影响,呈现出圆融 中西的特色。 唐代文学的繁荣,还表现在作家、作品数量的丰富上。 清彭定求等辑录的《全唐诗》,收唐人诗近五万首,作者二 千三百余人,其中白居易三千多首,杜甫一千四百多首,李 白也接近一千首。可见,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 初唐时期,就出现了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 卢照邻和骆宾王以及陈子昂等诗人,他们的创作一扫追求雕 琢藻饰的齐梁余波,开启了壮大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新风格, 开创了诗歌韵律、艺术手法方面的新形式。如王勃“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感情壮 阔;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之苍茫遒劲,可谓初唐诗歌之杰作。 而唐诗的兴盛,尤推李白、杜甫、白居易为重要代表。 李白的诗歌,纵横驰骋,若天马行空而狂放不羁,自由之至。 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崛想象;有“天 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豪迈;有“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绝唱;有“黄河之水天 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自由奔放;又有“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缱绻之情。李白的诗可谓我国古典诗歌史浪漫主义的顶峰,故有“诗仙”美誉。但李白的思想,既有儒 家“济苍生”“安社稷”的一面,又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视 富贵如浮云、视王侯如粪土。 李白的诗歌,可谓盛唐最强音,唯一能和他媲美的诗人 就是与其并称“李杜”的杜甫。杜甫人称“诗圣”,因生逢 乱世,其一生坎坷多难,历尽人生艰辛、饱受民生忧患。因 此他的诗歌多坚持严肃的写实精神,真实表现了对人民遭受苦 难的深厚同情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患。在《兵车行》 《丽人行》“三吏”“三别”系列诗篇中,杜甫展现了社会动 荡、政治黑暗与人民疾苦,如“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 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嫁女与征夫,不如 弃路旁”“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类诗因此被誉为“诗 史”,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白居易继承了杜甫古体诗缘事而发、写民生疾苦的创作精 神。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写了许多感叹时事、反映民生艰难的诗篇, 在《长恨歌》里有情人离别“音容两渺茫”的感伤、在《琵琶 行》中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身世之叹, 而《卖炭翁》中描述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的贫寒老人。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个体人生、对世人命运 的悲悯之情在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后世称之“诗王”。 在这个诗歌高度发达的时代,诗的主题巨细无遗,几乎 涉及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其中有一些主题较为突出,比如游历诗、隐逸诗、边塞诗等,这些集中的主题展现了唐人生活 的主流风尚。唐人有漫游之习,诗人们拜访名山大川,甚至 求仙访道,并抒发所感,成就诗文。李白就自称“一生好入 名山游”,并在游历之中写下无数诗篇;柳宗元是著名的闲 游大家,在文中自叙“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 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常建晨访古寺,写下“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 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除了此种探幽访胜的游历外,士人们还热衷 于拜访京都大邑,交贤纳友,为自己的名望提升、仕途发展 打造机会,比如,李德裕于诗中记述“人事升沉才十载,宦 游漂泊过千峰”,王勃则感叹“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唐人还有隐居山林而读的习惯,留下许多劝学劝读以及 描绘山中闲读的名篇,如杜荀鹤《闲居书事》以“鬓白只应 秋炼句,眼昏多为夜抄书”记叙自己的苦读,王贞白“读书 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在中国的一些大小山川, 如嵩山、福山、庐山、终南山等,古寺山刹、道观里都留下 了读书人隐逸而读的身影。 始于隋唐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发 明,科举考试内容重视经义和诗赋作为人文教养的重要性, 对经学的普及和诗赋的繁荣也有促进作用。而科举考试的主 要内容是儒家经典,应试者学习儒家经典的同时也接受了儒 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普及、唐代国力繁盛, 士人们热心于仕途,各种诗文中都可以看出读书人在儒家“入世”思想主导下的功业喟叹与政治抱负。孟郊于进士及第之后 撰写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自己心 中的舒畅喜悦;朱庆余写下著名《闺意上张水部》,“洞房昨 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 无。”以新妇梳妆的情态比拟士人入仕之后小心谨慎以求接纳 的心态;连以隐逸著称的孟浩然也曾写下“欲渡无舟楫,端 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委婉表达自己对官 宦之途的向往。 唐王朝对外扩张战争频繁,这些战争提供了边塞诗丰富 的创作源泉,高适、岑参等盛唐边塞诗人的诗歌创作,就展 现了慷慨悲壮的诗风。他们的诗歌,既有对战士血洒疆场的 礼赞,也有对战争带来的离乱之苦的批判,感情奔放、境界开 阔,如岑参诗“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 如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边塞奇 异的景色与将士的英雄气概相结合,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同时,唐诗又从不同侧面在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同时高 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热爱和平、追求自由、反抗黑 暗、积极入世的中华民族性格和审美心理。总之,唐诗从思 想到艺术,从创作到理论,无不对后世产生了深广而巨大的 影响。 唐代文学的繁荣,除诗歌之外就是散文的成就。六朝 时期,出现了一种追求辞藻华丽、堆砌典故的散文创作倾 向,形成了骈俪浮艳的文风,直到中唐,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文以明道”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欲以魏晋六朝以 前自然的散文格调来取代六朝以来日趋骈俪的文风。古文运 动的主要发起者是韩愈、柳宗元等人,他们提倡文章要言之 有物,主张对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做到“辞必己 出”“文从字顺”,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 愈的散文代表作包括《师说》《原道》《柳子厚墓志铭》 等,柳宗元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封建论》,二人 均位列“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之所以获得成功,最大的 原因就在于骈俪文的矫揉造作已经不符合时代精神,无法自 由发挥文学的美。而古文运动的发起者韩愈,利用其显赫的 文名,提倡散行单句,不拘格式,不讲究排偶,不堆砌辞 藻,不重音律和用典,但又和谐自由的“古文”创作,吸引 了大众的积极响应。柳宗元亦文名并著,他以明炼隽洁、自 由活泼的散文创作,得为后学所接受。韩、柳散文的主要成 就包括:一、于一切应用文体中,加入艺术性美感,使之成 为兼具“道”与“文”的文学散文。二、古文传统用作说理 或阐述哲学思考,韩、柳将情感引入其中,使之亦有言志述 情的功能。总之,经韩、柳二人的积极倡导,终于将文体从 骈体中解放出来,从而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是对唐代古文运动的继承和进一 步发展,对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更为注重,运动提倡者主张 文以载道,要求文以致用,宣传儒家思想,提倡散体古文, 其中,欧阳修就是这一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以“明 道”“致用”为宗旨,反对内容浮薄空泛的文章。这一风气使得诗歌中的议论成分也大大增强,理学家们的诗由于过度 偏向议论,抒情功能大大折损,但王安石的咏史诗和苏东坡 的哲理诗则得益于议论,别有风貌。 宋代的诗与散文均是在唐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改制,散 文成就尚可,而诗歌则在唐的繁华之后难以为继。宋之文学 大成,乃在于词。词在唐代地位不高,至宋才获得生机,完 成词体建设,丰富了题材内容,拓展了风格倾向,得到大发 展。宋词流派纷繁,名家辈出,与唐诗一道成为中国文学史 上的洋洋大观。 北宋早期词坛以柳永、范仲淹、张先、晏殊和欧阳修等 为代表,他们作为宋词的开拓者,在因袭中求创新,提高了 词艺,开拓了词境。晏殊词贵在“情中有思”,如“无可奈何 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欧阳修向民歌学习,词风清新旷 达,如“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张先以词赠别酬 唱,扩展了词的功能,还以题序的方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 这一时期词的最主要代表是柳永,他大力创作慢词,慢词的篇 幅更长,内容也就更多,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此外,在词的 结构上、铺叙方法上柳永都有所创新。在词的主题上,柳永作 为一个浪子,更是写他人所从未写。他混迹于社会底层妓女之 中,对他们的生活和情爱着笔甚多,如《定风波》中描写女子对 爱情的向往:“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满江红》里刻画被弃 女子的心声:“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终始”;《迷 仙引》里对自由和从良生活的向往:“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 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柳永之后,苏东坡、辛弃疾的词摆脱了过去绸缪婉转之 风,豪迈奔放,奋发激越,感情充沛饱满,这种豪放派的词 派创作,对宋以及后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苏轼 对宋词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主张诗词于文体上无高下之分, 并使词向诗风靠拢,增加雄健豪情的男性化风格。在他的词 中,处处可见豪迈之气,如“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 尧舜,此事何难”的意气风发之态,“老夫聊发少年狂”的 壮志豪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 自适洒脱。在他的传世名篇《赤壁怀古》中,融合了对自然 的观察,对历史的醒悟,对人生的思索,展现出一种格局宽 广、视野远大、思绪开阔的超然情怀。至此,词已不复艳丽 迤逦之儿女小情怀,而是具有了更大的格局,自成一道,与 诗具有了同等的气象。 北宋中后期词坛除了苏轼之外,具代表性的还有黄庭 坚、晁补之、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其中周邦彦 主张规范词作,对宋词的发展也作出了独有的贡献。 中国的诗文与哲理相通,受儒家的家国情怀和道家的自 然理想影响甚深,自古以来,数以万计的诗篇,大多是表现儒 家“入世”思想主导下的功业喟叹与政治抱负。中国的文艺传 统强调文学不离人生,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必是人生修养的 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文学以生动的 具象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国务院部门网站
教育部相关网站
驻外使(领)馆